无导线起搏器的上市不仅减少了患者手术的创伤和恢复时间,而且降低了感染风险和导线相关的并发症,为部分符合适应证的患者提供了更安全、更有效的治疗选择。
根据相关报道数据,首个商业化临床应用的Micra无导线起搏器,全球植入已经超过10万台。
而2022年在美国获批上市的新一代Aveir无导线起搏器,全球植入也已经超过1万台。
Aveir 无导线起搏器于2024年6月在中国获批上市,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作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葛均波院士团队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完成了多例新一代Aveir无导线起搏器植入。
因为新一代无导线起搏器的主动螺旋固定方式,与传统的无导线起搏器存在明显差异,所以手术操作也略有不同。
所以本推文,分享多个中山医院的Aveir植入病例,并对我们遇到的相对特殊的病例进行分析,供行业专家参考。
几个常规的Aveir植入病例汇总
1. 患者选择
严格遵从指南推荐,选择符合无导线起搏器适应证患者进行Aveir手术植入,此处不做赘述。
2. 术中关键步骤
无导线固定前位置造影
病例1
RAO
LAO
病例2
RAO
LAO
病例3
RAO
LAO
无导线最终固定位置展示
病例1
RAO
LAO
病例2
RAO
LAO
病例3
RAO
LAO
以上几个病例都是常规植入,因为是新的手术操作,总的手术时间在20-40分钟左右。
相对特殊的Aveir植入病例分享
中山医院植入的第一台Aveir起搏器,就遇到一位心脏转位的患者。术中宿燕岗教授和陈学颖教授,针对该例病人,结合植入导管上保护套筒造影的影像,通过相对轻柔、耐心的操作,以及术中全程无线监测阻抗、CEGM的变化,最终在相对特殊情况下,仍然保证了手术的成功。
接下来让我们来回顾一下具体的操作过程:
1. 第1次定位
首次到位后造影显示保护套筒头端四周有造影剂,证明机器距离心尖和前后室间沟仍有充分距离,为进一步减少机器尾端影响三尖瓣的可能性,尝试继续往远端递送导管,但心室中似乎有肌小梁或隔圆肉柱阻挡,无法到更远端的置。
2. 第2次定位
尝试退出右心室后重新跨瓣进入。在进入右心室后,先逆时针旋转,从而绕开前方阻挡的心肌组织,抵达更远端的位置。与之前相比,这次抵达的位置更远,机器头端距离心室边缘以及尾端距离三尖瓣都有充足的距离。尝试顺时针旋转以更贴靠间隔,但机器头端似有心肌组织阻挡,过度顺时针旋转反而会堆积扭矩,因此准备在该位置进行固定旋入前的mapping测试。
3. 准备回撤保护套筒进行测试
由于造影显示机器头端距离心尖还有充足的距离,因此先让机器再前进一些,使得机器头端与保护套筒齐平,从而能更好的贴靠心肌。之后再回撤保护套筒,露出整个机器,弯度全部卸掉后在最自然的状态下进行Mapping,即固定旋入前标测参数。
4. Mapping
(Mapping CEGM)
Mapping显示各项参数良好,该处心肌健康,可以进行旋入固定。
5. 旋入固定
(0.5圈CEGM)
(1.0圈CEGM)
(1.5圈CEGM)
在旋入的过程中,全程监测参数,阻抗的稳步上升和CEGM(相当于损伤)的持续抬高均能证明Aveir螺旋旋入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对保障全过程手术安全,具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6. 在各项参数正常情况下,进入对接栓模式后摇摆测试,并进行参数试。
(摇摆测试后CEGM)
通过摇摆测试从影像学角度证明固定的牢固性,各项良好的参数从电学角度证明了机器的稳定性,因此在双重保障下可以考虑释放。
7. 机器释放后
心室阈值:0.5v/0.4ms;感知:4.7mv;阻抗450
(释放后的CEGM)
●最终植入影像
释放后 RAO影像
释放后 LAO影像
8.术后规范随访
术后1个月随访,电学参数正常,无报警事件。
根据指南规范,标准2.5V,0.4ms起搏输出设置,新一代 Aveir 无导线起搏器18年使用寿命。
以上内容,是针对新一代无导线起搏器植入经验分享。在常规心脏条件下,规范手术操作流程,手术全过程阻抗、CEGM等参数监测,能实现Aveir的快速、安全植入。但如果遇到特殊心脏条件的患者,需要结合造影影像、参数变化趋势,基于过往经验,轻柔操作导管,完成最终植入。
和传统无导线起搏器相比,手术植入过程最大的区别其实就是3点:
1)螺旋固定;
2)Mapping,即旋入固定前可标测参数;
3)到位后轻轻贴靠即可。
(本文援引——陈学颖)
免责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