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中国基民》把话筒递给每一位投资者,听他们讲述买基路上的喜怒哀乐。
本期邀请的嘉宾王先生,是一位自基金市场起步之初便投身其中的70后投资者。
25年的基金投资旅程中,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深刻的洞察,也形成了自己的投资笔记:
现在他最想要:找到适合工薪阶层长期持有的基金
他的投资格言是:跌得多了要敢买,涨得高了要舍得卖,因为他买的基金曾涨幅10倍的,但因为没止盈,持有到现在仅有2、3倍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聆听,王先生25年的投资历程,分享他宝贵的投资经验和教训
Q 什么时候开始买基金?当时的盈利计划是怎样?
1998年,1999年前后。那个时候不懂,当年全民炒股,周围的同事们都已经入市了,我是最后一个入的,啥也不懂,稀里糊涂买,稀里糊涂卖,还以为它是股票,一看便宜,一块钱,那就买这个好了。
Q 目前持仓的基金类型有哪几种?
常见的都有,货币型、债券型、指数型,还有混合的。
Q 有哪些刻骨铭心的投资经历?
2005年的时候,当时我全仓认购了一只混合型的基金,买了之后,时间不是很久,大约半年多,就开始股市也暴涨,基金净值也暴涨,最高的时候赚了10倍。但是当时因为散户的心理:跌了就慌,涨了贪,贪婪就没卖,后来就跌下来,跌下来之后就更不卖了。
涨也不卖,跌也不卖,这是散户最大特点。最后,反反复复坐过山车,一直持有到现在。
Q 涨了十倍的基金,现在涨幅还剩多少?
大概两三倍,现在已经不太关注了。
Q 如何看待3000点保卫战?
我觉得以时间换空间,因为我对中国整个经济大方向非常看好。我这么多年有些股票,包括一些基金跌得很惨也没卖,就是因为我看好中国未来的发展,我的说法就是赌国运。
Q 买基金后,心态和投资操作经历了哪些变化?
刚开始的时候,肯定是股票一涨就开心、暗爽,当股神。后来跌了之后你就不吭声了,跌了就闭嘴了,但是涨涨跌跌次数多了之后,慢慢地心态就平和了。
说好听一点就成熟了,实际上就是麻木了,因为自己有个很清醒的认识,知道它涨多了之后它一定会跌,跌多了之后它还会涨,那就等下一次。
Q 买基金25年,有哪些投资心得?
我觉得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知己知彼。首先,你要知道你生活的时代大背景是什么样。其次,要知道你自己处于什么样的人生阶段,你目前想要用来投资这笔钱,是什么样性质的钱?最后,弄清楚可供你选择的投资对象有哪些?每一种它的特点是什么?
你要去根据你前面这些大背景、个人情况,包括产品情况和你钱的情况,找一个匹配的。我建议一次性投入进去之后,长期持有就可以了。
Q 如何看待长期投资?
我个人认为,对普通的工薪阶层,长期投资是一个最佳的选择,因为我们工薪阶层它自身的特点就是:首先,你缺乏足够的投资理财知识,还有没有可靠和及时的信息获得渠道,其次,你想自己去学一下,也找不到合适的途径。
普通投资者他采用长期投资的方式,只要把握住大方向,然后找到合适的产品,忽略掉股价的波动,赚一个大势的红利就行了。所以,我觉得普通投资者比较适合于长期投资。
Q 这两年市场持续波动,你账户里的基金还好吗?
赚得更多的时候也遇到过,亏得更惨的时候也遇到过,基本上现在都属于已经麻木了,数字波动而已。
Q 后续的投资计划是怎么样的?
之前是工作原因,这么多年基本上也没怎么打理,就丢在那里不管。如果将来有时间或者退休了之后,我就准备清理一下,把一些股票型的和混合型的转换一部分为指数型基金,因为,我个人觉得指数型基金比较适合于散民。
今年的投资,我自己发明了一个“傻子理财法”,就是我把工资卡绑定成基金公司日定投,只要钱进去,立刻就一分不剩,全部申购成货币型基金,然后慢慢攒多了,或者忽然有一个什么产品,我觉得比较有兴趣,那就买一笔,然后等时机。
因为现在我最大的问题就是,工作忙没有时间去研究,如果乱换,操作不好,反而还不如放那里不动。
Q 买基金有没有做过止盈?
没有,因为我是典型的散户,就是自己有贪念,股市涨的时候就贪,知道这是个弱点,但是有时候克服不住。另外,我认为中国的未来大有前途,所以我就还要赌国运。
Q 能否给新基民一些投资建议?
新手投资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千万不能借钱投资,还有不能把短期的钱去投高风险的产品,然后建议不要频繁操作,建议不要重仓单一的产品。
Q 如果有机会能跟基金经理沟通,你最想问他什么问题?
我感觉最大的困惑,或者最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一个普通的工薪阶层,他想寻找一只适于长期持有的基金,其实很难。
Q 在基金投资中,最渴求解决的问题?
我就觉得现在一个是基金产品过剩,还有是基金投资风格偏移。基金产品太多了,我们普通投资者没有时间去研究,那么选哪一只合适,很多时候很多人看名字。
还有投资风格偏移,明明我想买一只医药类的,但是你看最近人工智能涨得好,你就买了人工智能,这个是属于对投资者不负责任。
Q 如果能穿越到你买入基金的第一天,想对自己说什么?
一个是要战胜恐惧,克服贪念,跌得多了要敢买,涨得高了要舍得卖。
免责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