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440
当前位置: 健康中国 > > 聚焦

甘肃科技集团改革激活内生动力:从“小富即安”到披荆斩棘

文章来源:中新网甘肃    发布时间:2024-05-23 00:34:02    阅读量:17973    

推门而入、气喘吁吁,刚从外地谈项目回来的甘肃省建材科研设计院(以下简称“甘肃省建材院”)董事长杨春雷一口水下肚,便开始聊起中深层地岩热供暖项目。“说实话以前依靠政府的政策多一些,过着小富即安的日子。”杨春雷感慨道,作为甘肃省混改示范企业,这五年,几乎一直是“跑着找市场”。

建院40余年的甘肃省建材院2019年划归甘肃科技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在检验检测鉴定、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绿色建筑、新型节能环保材料、太阳能热利用、中深层地岩热利用等领域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为西部地区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绿色低碳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甘肃科技集团董事长吴树宏看来,这是走产业化路子的很好典范。有了生存能力,产业才会反哺科研,就会走向一个良性轨道。虽然这五年历经坎坷,也在制度改革、科技研发、产业发展、成果共享等方面取得了不俗成绩,但他认为,“目前还在创业阶段,还在启航阶段,我们的愿景是要走向蓝海”。

自2020年启动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以来,该集团通过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混合所有制改革、中长期激励、市场化经营等重点改革任务的推进,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得到全面优化。这不仅提高了集团的运营效率和市场竞争力,也为集团的长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甘肃兰金民用爆炸高新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是甘肃科技集团所属省化工院旗下的一家国有高新技术企业。作为甘肃民用爆破的“排头兵”,其核心业务爆破技术服务近几年连续呈现高速增长。用该公司董事长赵存清的话来讲,为“历史上发展最快”。

“2019年营业收入仅有2451万元,2023年已达1.16亿元。”赵存清用数据展现了近五年的大跨度发展,主营业务稳步增长,资质类型逐步健全,这得益于集团大刀阔斧改革,特别明显的变化是,“等靠要基本没有了,薪酬改革也是多劳多得。所有人观念变了,自然就有创收积极性了”。

甘肃科技集团目前已累计实现混合所有制的企业16户,较2019年翻了一番。引入各类战略投资者21家,引入资本5.8亿元。该集团副总经理赵永生说,这不仅拓宽了融资渠道,还引入了更多的市场机制和行业竞争能力。特别是所属企业兰州助剂厂通过混改引入了行业优秀企业,明确了上市发展思路,深度转换经营机制,已在新三板挂牌。

“85后”陈德军担任兰州助剂厂工程实验室负责人,兰州理工大学毕业的他2014年入职后是一名普通的操作工。经过10年历练,如今晋升成了兰州助剂厂副总经理。这5年,他的切身感受创新体系更健全、研发管理体制更完善、研究方向更聚焦。

目前,陈德军和团队在做一些核心产品的技术攻关。每年根据需求立项申报省市各级项目计划。随着战略规划更加清晰,新产品开发及工艺都有了大幅提升,待遇也“水涨船高”。看到他们倾注心血产品陆续出口欧美、东南亚、中亚、日韩等地,他的喜悦油然而生。

值得一提的是,兰州助剂厂连续四年核心人才流失为零。这就要得益于该集团率先开展科技型企业股权激励和员工持股,完成了所属4户非上市科技型企业的股权激励及员工持股,持股员工216人,约占集团员工总数的10%,持股金额1943.08万元,省内完成非上市科技型企业股权激励的3户企业均出自科技集团。

与陈德军一样,从一线基层技术人员“起家”的甘肃科技集团所属省机械院工业设计中心主任刘明远感慨五年之变时提到,集团成立后,平台广、资源多,机会也就更多。“等靠要”基本没有了,都是在市场上去抢订单。“以前月入4000多元,现在加上绩效能上万元。”不经意间,“90后”的他嘴角微微上翘,流露出一丝喜悦。

“产业化确实让改制前的院所尝到了甜头。”甘肃科技集团战略发展部部长马铁峰说,通过集团顶层设计,产业化项目陆续落地,科技成果转化遍地开花,“以前拿经费过小日子,现在跑市场找订单成常态。”如今涌现出了14家高新技术企业、10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家专精特新“小巨人”、2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2家瞪羚企业。

该集团还建立健全了薪酬管理、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以及职业经理人制度,实现了全级次经理层成员100%实现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所属企业西北永新实施的人事机构改革、创新市场化选聘方式等经验做法列入国务院国资委《国企改革“双百行动”案例集》。

自2019年5月成立以来,甘肃科技集团已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45亿元,营业收入190亿元。先后荣获“甘肃省推动高质量发展贡献奖”“工业稳增长先进单位”“先进工业企业”“工业经济稳增长突出贡献企业”。

免责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